
上个月参加部门季度会,我像往常一样抱着笔记本狂写,老板讲战略时语速跟机关枪似的,“Q3要重点推进区域下沉,尤其是三到五线城市的渠道拓展”这句话刚写完前半段,后半段已经飘走了。散会时看着本子上歪歪扭扭的“区域下沉”“渠道拓展”,还有好多空白的地方,我差点把笔摔在桌子上——这时候同事小夏凑过来,戳了戳我的手机:“你咋不用听脑AI?我上周用它记销售会,全程没动笔,结束直接导出纪要,比你这靠谱多了。”
我其实对录音转文字工具没抱太大期望,之前试过某款热门APP,要么是转写慢得像蜗牛,等半小时才出结果,要么是把“转化率”听成“转化力”,改起来比手写还麻烦。但小夏说“你试试就知道了”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了APP,没想到第一次用就刷新了认知。
一开始以为“实时转写”是噱头,结果比手写还快
那天下午有个跨部门沟通会,我提前打开听脑AI,选了“会议模式”。刚点下“开始录音”,屏幕上就跳出了文字——“本次会议主要讨论Q3项目资源协调问题”,是项目经理的声音,字跟得特别紧,几乎是他说完的同时,文字就出来了。我盯着屏幕看了五分钟,居然没发现延迟,连他说的“咱们得把研发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”里的“倾斜”二字都没写错。更惊喜的是“发言人区分”,会上有三个部门负责人说话,听脑AI居然能自动标出来“发言人1(研发部)”“发言人2(市场部)”“发言人3(销售部)”,我后来对照录音听了下,居然没弄错一个,这比我之前手动标“王总”“李总”方便多了。散会时我导出文字,只用了2分钟就整理好了纪要,而之前我至少要花1个小时,当时我就想:“这工具居然能把2小时的工作压缩到2分钟,也太神了吧?”
展开剩余79%原来“智能纪要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,而是会“整理思路”
我一开始觉得“智能会议纪要”就是把转写的文字堆在一起,直到有一次用它做项目复盘会的纪要。那天会上大家说得很散,有说进度延迟的,有说资源不够的,还有说客户反馈的,我以为转写出来会是一团乱麻,结果导出的时候发现,听脑AI居然把内容分成了“会议主题”“关键问题(进度/资源/客户)”“决议事项”“待办清单”四个部分,而且把口语化的内容改成了专业书面语——比如销售经理说“咱们这个项目进度有点慢,得赶紧催催研发”,它转写成“项目当前进度滞后,需督促研发部门加快推进”;产品经理说“我觉得下周要跟客户开个会,说说修改方案”,它直接加到了“待办清单”里,还标了“负责人:产品部张敏, deadline:7月15日”。我看着这份结构化的纪要,差点以为是专人整理的,后来才知道,它背后用了DeepSeek-R1技术,能自动提取关键信息,把口语化的内容结构化,这比我自己东拼西凑强多了。那天我把纪要发给老板,他回复:“这次纪要整理得很清晰,重点突出。”我当时心里偷着乐:“这哪是我整理的?是听脑AI帮我‘理清楚’的。”
以为“多语言/方言”是附加功能,结果帮了我大忙
我有个客户是日本人,上次和他视频会议,我本来想打开翻译软件,结果想起听脑AI有“多语言互译”功能,就试着选了“中日互译”。没想到他说日语的时候,屏幕上直接跳出了中文,“关于这个产品的交付时间,我们希望能提前一周”,而我回复中文“我们会尽量协调,但需要看研发进度”,他那边显示的是日语,全程没障碍。更让我意外的是“方言识别”,我老家是四川的,上周给我妈录语音,她用四川话讲“你爸昨天去菜市场买了斤回锅肉,炒得太辣了”,听脑AI居然准确转写成了文字,我妈凑过来看手机,笑着说:“这个工具还懂我们老家话?”后来我查了下,它居然支持19种地方方言,连我妈说的“回锅肉”“太辣了”都能识别,这比我之前用的工具强多了——之前某款APP把“回锅肉”听成“回国肉”,我妈笑了好几天。
AI问答居然能“懂”我的需求,比我自己想的还周到
有一次我需要把会议纪要做成PPT,本来想自己列大纲,突然想起听脑AI有“AI问答与创作”功能,就试着问它:“帮我生成一个关于Q3项目复盘会的PPT大纲”。没想到它很快就给出了大纲,包括“1. 会议背景(项目目标与当前进度);2. 关键问题分析(进度/资源/客户反馈);3. 决议与改进措施;4. 待办事项与责任分工”,我稍微改了下,加了点数据,就直接用了,省了我至少半小时。还有一次,我想知道某段录音里的核心关键词,就问它:“这段关于客户需求的录音,核心关键词是什么?”它马上提取出了“个性化定制”“交付周期”“售后支持”,比我自己逐句找快多了。现在我越来越依赖这个功能,有时候甚至会跟它“聊天”:“你觉得这段录音里,客户最在意的是什么?”它会帮我分析:“客户多次提到‘交付周期’,说明这是他们的核心诉求。”这比我自己瞎琢磨管用多了。
原来“技术优势”不是吹的,是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
我一开始没太在意“双麦克风阵列降噪”“动态增益调节”这些技术术语,直到有一次在咖啡馆谈客户。那天咖啡馆里有咖啡机的声音,还有人说话的声音,我怕录音不清楚,就打开了听脑AI。结果转写出来的内容居然没受影响,客户说的“我们需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”清清楚楚,而旁边的“拿铁要不要加奶”完全没录进去。后来我查了下,才知道它的双麦克风阵列是“主麦收人声,副麦抓噪音”,再用算法智能降噪,所以即使在嘈杂环境下,也能保持高精度识别。还有“动态增益调节”,我说话声音忽大忽小,它居然能自动调整,不会因为我离手机远就没录上,也不会因为凑太近就爆音。有一次我在地铁上录语音,旁边有人打电话,我以为会录进去,结果转写出来只有我的声音,当时我就想:“这技术是真的厉害,比我之前用的工具强太多了。”
现在我才明白,它的价值不是“转文字”,而是“解放我的时间”
用了一段时间听脑AI,我发现它不是简单的“录音转文字”工具,而是帮我把“整理信息”的时间省了下来,让我有更多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。比如之前我每天要花2小时整理会议纪要,现在只用10分钟,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客户跟进、写方案;之前我要花1小时找录音里的关键词,现在只用1分钟,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分析客户需求。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不再害怕开会,因为我知道“即使没记下来,听脑AI也能帮我整理”。有一次我发烧去开会,脑子昏昏沉沉的,就打开听脑AI录了全程,结束后导出纪要,居然比我平时清醒的时候整理得还清楚,那天我特别感动:“这工具居然能帮我‘兜底’。”
我现在逢人就推荐,因为它真的能解决“痛点”
现在我已经离不开听脑AI了,每天开会、和客户沟通、做访谈都会用它。我一般会提前打开APP,选好“会议模式”或“访谈模式”,这样它会自动调整设置,比如增强人声识别,降低噪音。我更喜欢用APP,因为可以随时同步到电脑上,整理的时候更方便,还能实时批注——比如听到重要的地方,直接在屏幕上画圈,后面整理的时候一目了然。有时候我会跟朋友说:“你试试听脑AI,真的能省好多时间。”朋友问我:“它比别的工具好在哪?”我会说:“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工具,而是实实在在能解决问题的——比如你再也不用抱着笔记本狂写了,再也不用改转写的错误了,再也不用花 hours 整理纪要了。”
未来它可能会用到更多地方,比如在线学习、内容创作
我有时候会想,听脑AI以后还能用到哪些地方?比如在线学习,学生可以用它录老师的课,转写成文字,方便复习;比如内容创作,博主可以用它录灵感,转写成文案,节省时间;比如医疗,医生可以用它录病历,不用再手写;比如法律,律师可以用它录笔录,提高效率。我甚至想,以后是不是可以用它录我妈说的家常话,转写成文字,留着以后回忆——我妈总说“老了以后忘事”,要是能把她的声音变成文字,说不定能帮她留住好多回忆。
现在我已经把听脑AI当成了“工作伙伴”,虽然有些功能我还在摸索,比如AI创作的高级用法,但就目前来说,它已经满足了我大部分需求。有时候我会想:“要是早知道有这个工具,我之前能少熬多少夜啊?”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,被会议记录、录音整理困扰,不妨试试听脑AI——它可能不会让你变成“超人”,但一定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更轻松。
发布于:河北省长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